查看原文
其他

墨汁的甜味从哪里来?

之江轩 浙江宣传 2022-06-13


大家可能听过陈望道的一段轶事。

那是在1920年的初春,严冬的寒气尚未消散,时年29岁的陈望道步履匆匆地回到了老家义乌分水塘村。因为着急翻译《共产党宣言》,他在柴房用几块木板搭了个简易的书桌、挑了盏油灯就开始工作。


有一次,陈望道的母亲给他送来了粽子和红糖,转身出门后,担心糖不够,就问他还要不要加一些,他随口答道:“够甜,够甜了。”



等到推门再进来一看,陈望道满嘴墨汁,而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他全神贯注于译作,竟然丝毫没有意识到粽子蘸的是墨汁。


看到这里,许多读者或许不禁莞尔。


风刮不感体冷、蘸墨犹觉粽甜,“真理的力量”如此之神奇,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可以拥有吗?


欲知这个答案,不妨将镜头再拉回到当年的历史情境中探探究竟。



1919年,中国的进步人士既喜又忧。 


欣慰的是,随着新文化运动兴起、五四运动爆发,越来越多的民众加入了要求进步的队伍,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之举正风起云涌。


但之前的救国方案接连失败让众人心力憔悴、挫败不已,社会上各种思潮不断萌动,围绕“中国出路在何方”的争论相互冲撞与激荡。


军阀和帝国主义的铁骑虎视眈眈,留给大家的时间并不多。


危难之际,众人想到了梁启超、李大钊、张闻天等人摘译、引用过《共产党宣言》片段,十月革命的胜利已经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性。而国内一直没有这本书的全文翻译,人们迫切想要看到这本书的全貌,得到它的启示和指引。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精通日语英语、汉语功底深厚的陈望道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


柴房的条件艰苦,寒风凛冽、湿气不褪,陈望道被冻得手足发麻。也许就如《论语》中那一句所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数月,陈望道却甘之如饴。


因为在他的笔下,他看见思想在萌发、意识在觉醒,迷雾被一丝一丝驱散,道路被一片一片点亮,心之所向,是中国革命气象万千的明天。这就是真理的“求真”之力。


1920年4月底,《共产党宣言》中译版终于落成,刊印后一经发行即刻售罄,在国内的有志人士之间霎时掀起了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热潮,也为中国共产党创立提供了重要理论准备。



毛泽东同志回忆起当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他的心中,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


一箪食,一瓢饮,为何陈望道身居陋室却乐在其中?


因为在他的笔下,他看到了无数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革命群众被思想火炬照亮的面孔,那些稚嫩、熟悉、一腔热血的人眼中投射的希望,中国的无产者不用再屈膝和迷惘。这就是真理的“至善”之力。


再然后的故事,我们都很清楚。


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中国在炮火和烽烟的洗礼中挺了过来,经过一次次的改革和蜕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当年的列强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如今的中国再次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

为什么陈望道独坐在昏暗的油灯下,却始终精神振奋、慷慨激昂?


因为在他的笔下,他看见长城内外依旧巍峨、大河上下不失滔滔,中华文明仍旧可以延续、所爱家国依然会屹立东方,目之所望,是中国波澜壮阔的未来。这就是真理的“壮美”之力。


陈望道


“真理”并不遥远,当我们将才识致于求真、将汗水系于人民、将理想付于家国,它的力量就已经被唤醒、开始自然生长。

如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里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



“真理”并非是近代的产物,对它的追求,自古以来就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


它是范仲淹登上岳阳楼眺望这大好河山时的感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是陆游辗转于寒窑小榻上的睡中呓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是文天祥在零丁洋里的一声长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也是李白伫立船头拔剑四顾,人生若不能乘风破浪、横渡沧海,金樽清酒、玉盘珍馐又与我何益?


达者兼济天下,这是中国人对实现人生价值最朴素的理解。“英雄”二字所寄托的理想,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追求。



有人会质疑,“真理”虽让人心向往之,但看不见、摸不着,它真的还存在么?


元代诗人舒頔有同样的疑问,在一个端午节,他挥笔写道:“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


意指真理之义虽光耀如日月星辰,但我们却不断遗忘,真理之力在逐渐泯灭,言语中不无感伤之意。


其实不然。


今年春晚的《只此青绿》为什么能火爆网络?


不仅是因为我们被瑰丽唯美的舞蹈艺术所震撼,还因为我们在其中体味到气势雄浑的千里江山,看到了画者对家国大地的无限眷恋。


《只此青绿》剧照


古今兴亡多少事,中国传承下来的节日并不多。


一只小小的青绿色粽子,之所以跨越千年清香不减,就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那个站在汨罗江头为民请命的爱国诗人,我们还能在屈原、李白、陆游和辛弃疾的诗中找到感动和豪情万丈。


正是这束“真理”的光穿越了千年的壁障,将我们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


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而这些英雄都是从我们之间走出,在历史中又成为所有人的灵魂记忆和精神向往。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人民。”


“真理”从不遥远,它始终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中,一经发掘,就将焕发出极为璀璨的力量。


当我们剥开每一片粽叶时,都是“真理”在闪光。


2022年,距陈望道初译《共产党宣言》已经过去了一百余年,在这期间,我们见证了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向往“真理”的英雄。


他是冲锋在疆场上的革命烈士,也是义无反顾签下志愿书的抗疫工作者,还是每一个心系国家、慷慨援手,“事了拂衣去”的无名勇士。



而今,我们步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它既承前人之志,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有施展抱负的空间,也不用忧虑于思想不被理解、安全不受保障。


它也昭示了新的历史方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全体中华儿女务必勠力同心!


所以,今年端午,想把这只“真理”馅的粽子送给你。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 



往 期 精 彩 内 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